解析“校园贷”从申请到还清的全过程

发布者:吴昊  发布时间:2019-03-22  浏览次数:3498

当前社会上存在很多以“校园贷”为幌子实施诈骗的犯罪,“校园贷”也成为骗局滋生的温床。在此警方对此类案件的套路一一拆解,希望提高广大学子的防范意识。

  套路1:编造身份博取信任。不法分子在实施“校园贷”诈骗违法活动时,通常以“同门师兄师姐”或者校友的身份,通过网络与受害人套近乎,在获得学生的信任后,便以可以帮助其找工作或者无息贷款为由,骗取学生的身份证等证件,利用其身份信息在网络信贷平台上进行贷款。有的同学碍于人情关系等原因,用自己的身份证件替别人办理贷款。这种行为其实风险很高,因为一旦对方无力还款,剩余的债务就由办理人独自承担。更有甚者,贷款公司帮学生成功贷款后,冒用该学生的身份继续贷款。

  套路2:高额回报诱惑下套。不法分子先是在网络上向学生吹嘘自己经济实力如何雄厚、人脉关系如何好,可以帮学生找工作或者是利用其身份信息贷款后进行投资,学生可以分到一定比例的红利等,以此诱惑学生上当受骗。然而据了解,目前网贷平台多数产品的年化借款利率都在20%以上,所谓的“低利息”并不可信。0.99%月利率是营销把戏,对于学生来说,很容易“上当受骗”。而且一旦逾期,那可就要任网贷平台宰割了。

  套路3:担保零要求,催款全方位。在有些案例中,一旦学生贷款还不上,一些网贷平台并不会通过正当途径追款,而是采用给父母、亲友、老师群发短信、在校园里贴大字报,甚至安排人员上门堵截等威胁恐吓的手段向学生催款逼债。同时也变相滋生了其他犯罪,例如有的放贷人可能利用校园“高利贷”诈骗学生的抵押物、保证金,或利用学生的个人信息进行电话诈骗、骗领信用卡等。

  警方提示,从许多鲜活的案例中不难看到,负面事件频发的“校园贷”已引发广泛争议。相关系统的监管还在逐步建立中,但是作为大学生群体也应该建立起自己的信用、诚信体系。大学生要意识到自己的信用状况将直接影响以后毕业、就业、创业、出国深造、贷款等重大事宜,应该树立起信用意识、诚信意识、风险意识。大学生的信用、诚信体系的建立对防控校园信贷的风险,推动校园信贷持续健康发展,乃至整个诚信社会的建立都具有积极的意义。

  “校园贷”带来的问题不容忽视,不谙世事的大学生,稍不留神就将处于审核过宽、高息重费、暴力催收等各方蛮力的挤压之下,一旦迸出鲜血,喷溅在高校净土上,难免触目惊心。“校园贷”未来何去何从,考验着社会的道德。

 

解析“校园贷”从申请到还清的全过程

发布者:吴昊发布时间:2019-03-22浏览次数:3498

当前社会上存在很多以“校园贷”为幌子实施诈骗的犯罪,“校园贷”也成为骗局滋生的温床。在此警方对此类案件的套路一一拆解,希望提高广大学子的防范意识。

  套路1:编造身份博取信任。不法分子在实施“校园贷”诈骗违法活动时,通常以“同门师兄师姐”或者校友的身份,通过网络与受害人套近乎,在获得学生的信任后,便以可以帮助其找工作或者无息贷款为由,骗取学生的身份证等证件,利用其身份信息在网络信贷平台上进行贷款。有的同学碍于人情关系等原因,用自己的身份证件替别人办理贷款。这种行为其实风险很高,因为一旦对方无力还款,剩余的债务就由办理人独自承担。更有甚者,贷款公司帮学生成功贷款后,冒用该学生的身份继续贷款。

  套路2:高额回报诱惑下套。不法分子先是在网络上向学生吹嘘自己经济实力如何雄厚、人脉关系如何好,可以帮学生找工作或者是利用其身份信息贷款后进行投资,学生可以分到一定比例的红利等,以此诱惑学生上当受骗。然而据了解,目前网贷平台多数产品的年化借款利率都在20%以上,所谓的“低利息”并不可信。0.99%月利率是营销把戏,对于学生来说,很容易“上当受骗”。而且一旦逾期,那可就要任网贷平台宰割了。

  套路3:担保零要求,催款全方位。在有些案例中,一旦学生贷款还不上,一些网贷平台并不会通过正当途径追款,而是采用给父母、亲友、老师群发短信、在校园里贴大字报,甚至安排人员上门堵截等威胁恐吓的手段向学生催款逼债。同时也变相滋生了其他犯罪,例如有的放贷人可能利用校园“高利贷”诈骗学生的抵押物、保证金,或利用学生的个人信息进行电话诈骗、骗领信用卡等。

  警方提示,从许多鲜活的案例中不难看到,负面事件频发的“校园贷”已引发广泛争议。相关系统的监管还在逐步建立中,但是作为大学生群体也应该建立起自己的信用、诚信体系。大学生要意识到自己的信用状况将直接影响以后毕业、就业、创业、出国深造、贷款等重大事宜,应该树立起信用意识、诚信意识、风险意识。大学生的信用、诚信体系的建立对防控校园信贷的风险,推动校园信贷持续健康发展,乃至整个诚信社会的建立都具有积极的意义。

  “校园贷”带来的问题不容忽视,不谙世事的大学生,稍不留神就将处于审核过宽、高息重费、暴力催收等各方蛮力的挤压之下,一旦迸出鲜血,喷溅在高校净土上,难免触目惊心。“校园贷”未来何去何从,考验着社会的道德。